110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-國文科(選擇題)總體試題評論新聞稿
回歸國文文學素養符合「探究與實作」精神
整體試題難易度適中,鑑別度為近年最佳
舊課綱最後一屆學測今日上場,第一天下午登場的是國文科。
針對今年的題目,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(全中教)的試題評論教師,評論意見如下:
不為跨域而跨域,回歸國文文學素養。扣合新課綱「探究與實作」的研究精神。
整體試題難易度適中,鑑別度為近年最佳。
板橋高中官廷森老師表示,今年考題中規中矩又隱含新穎的命題導向,在素養跨域與傳統素材間取得平衡,擺脫往年為求素養而過度跨域的缺點,考題聚焦文史領域,無論是女性詞人、文學批評,還是原住民文學,都讓國文考題素材回歸文學。這些素材不僅考閱讀,還考推理與整合,因此今年的試題鑑別度較去年提升。
華僑高中王瑜涓老師表示:整份考題字數依然維持在一萬兩千字左右,題組題維持在考題題數的一半,課內素材使用的題數約十題左右,課內文義部分減少,而以語文素養、批判性思考為主,扣合新課綱「探究與實作」的研究精神。不為跨域而跨域,回歸國文文學素養。
海山高中張玲瑜表示:受到新課綱探究實作、小論文寫作的素養導向的影響,重視拆解文本的基本能力,文法、修辭的比重提高,課內文義很少,有多題需要同學確認歸納推論的合理性,以及根據課內選文,判斷它表達的觀點是什麼。延伸閱讀的部份,有多題文學批評的素材,像是15-18題,考了女詞人作品數的研究,若是平時曾撰寫文學類的專題研究,應該會有很熟悉的感覺。
彰化高中許家瑞老師表示,本次指考試題方向,重點在閱讀理解,從語言學、句型、意象、文章主旨都在誘導學生仔細爬梳文句。放入試題的文章一來難度略微下降,且作者或文章人物回歸到課程,閱讀親切感會比較夠。閱讀題組則往生活化文本移動。
我們可以留意命題在於就文本資料類推或理解到主題,從第5題的意象、第9題句法、第14題故事角色設定、第15題女性詞人的詞選資料判讀、第18-19孟子「人禽之辨」詮釋辨析、第23題的文章中反復出現「真正」一詞的理解、第26-28題談文句的推敲,乃至29-30從語言學的角度談動物的溝通能力……閱讀的重點放在確認文旨,要求學生不能囫圇吞棗,而應該明確攫取文本的觀點並進行判讀。唯24-25特別有趣,扣到了生活《商君書》、《夢溪筆談》,這是結合到經濟學相關議題。整體命題走向強化了語文知識的思考力、文本閱讀判斷。
羅東高中薛文耀老師因應閱讀素養與語文理解策略的養成,110學測國文選擇題在試題取材上納入族語認證、手語溝通與敘事文本等。充分顯現文本著重語文溝通與應用層面,更充分聚焦日常生活的互動表達,以多類型的閱讀素材為命題來源,在理解的「推論」與「敲定」之中,確認文藝延伸的意涵,牽引敘事背後的知識內涵,統整出對於語文習得的素養效益。整體而言,今年題組閱讀素材以語文理解能力為導向,輔以探究實作策略為發想,建構完備的語文學習理路是測驗內容主要特點。
試題評論教師名單如下:
新北市立板橋高中官廷森老師
新北市立海山高中張玲瑜老師
國立彰化高中許家瑞老師
國立羅東高中薛文耀老師
國立華僑高中王瑜涓老師